青霉病

青霉病

概述:青霉菌病(penicilliosis)亦称帚形菌病,少见,为青霉菌所致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青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,是常见的污染菌之一。绝大多数菌种不引起人类疾病,但有少数菌种在一定条件下可引青霉病,表现为严重的肺、脑、脾等全身播散性感染,外耳道感染,中耳炎,足菌肿,甲癣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。

病因

病因:马内菲青霉是惟一的原发致病菌,其为双相菌。其他已知致病的有橘青霉、产黄青霉、扩展青霉、斜卧青霉和软毛青霉(亦名普通青霉)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青霉病多继发于原发免疫功能缺陷、AIDS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糖尿病、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、抗肿瘤药物、抗生素,装置人工瓣膜等。皮肤感染可引起类似树胶肿样溃疡,多发于腹股沟、阴部及臀部。病理组织有炎症及真菌菌丝、芽孢,分隔、分支菌丝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
    1.皮肤感染  可引起类似树胶肿样溃疡,多发于腹股沟、阴部及臀部。此外,亦有报告发生足菌肿及甲癣者。
    2.肺部感染  非特异性,可出现发热、消瘦、咳嗽、咳痰、咯血、呼吸困难。X线可有局灶性肺部炎症浸润或空洞,或见“皂泡”征表现。也可发生肺脓肿。
    3.尿道感染  临床症状类似肾绞痛,可出现发热、肾绞痛、血尿、排出真菌团块,尿中可反复培养出本菌。
    4.心内膜炎及心包炎。
    5.真菌性角膜炎、真菌性眼内炎。
    6.真菌性菌血症

并发症

并发症:本病可并发心内膜炎及心包炎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真菌镜检:可见无色大小不一的分支、分隔菌丝。
    真菌培养:室温下生长速度较快,菌落呈绒状、絮状、绳状或束状,气生菌丝无色或呈各种颜色,分生孢子梗顶端生有扫帚状分支结构,称为帚状枝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病理组织有炎症及真菌菌丝、芽孢,分隔、分支菌丝。

诊断

诊断:
    1.临床特点  无特异性,根据患者免疫功能低下,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、肾上腺皮质激素,而原因不明的发烧、脑、眼、泌尿系统感染,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,或心脏瓣膜移植、眼外伤等,应考虑真菌感染。
    2.病理  病理组织有炎症及真菌菌丝、芽胞,分隔、分支菌丝。
    3.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  多次检查均为同一青霉菌种,即可诊断为本病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青霉菌病需与曲霉病相鉴别。取活检组织进行分离培养,在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。

治疗

治疗:
    1.治疗原发病,提高机体免疫功能。
    2.系统抗真菌治疗碘化钾、两性霉素B、氟胞嘧啶(5-FC)、酮康唑、咪康唑、伊曲康唑等。
    3.如有心内膜炎,应切除感染心瓣膜上的病变,加两性霉素B;对真菌性角膜炎,应停用抗生素、肾上腺皮质激素,全身及局部用抗真菌药。

预后

预后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预防

预防:加强体质锻炼,加强营养,增强人体抗病能力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